
朗读
“想不到上黄这么偏僻的小地方,能搞出这么一番大事业。这个站是高标准站,是国家里面顶尖的一个,在世界上也是顶尖的一个。我们为‘美丽中国’服务,也为‘世界美丽’环境服务。”
新年前夕,是什么让87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站在武义上黄崇山峻岭的山巅如此感慨?作为国内首个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观测站,上黄观测站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金华驱车两个多小时,沿着陡峭、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沿途层林尽染、山峰突兀,驶抵海拔千余米处,再徒步攀登1000余级台阶至顶峰,一幢简约大方的黄色楼房赫然耸立,这就是让曾庆存连连点赞的上黄观测站。记者在这里探秘,解读美丽中国的幸福密码。
徐旭波 摄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二十大报告
知识之美:两年半时间,山头降下去7米
上黄观测站落户武义,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牵线力荐分不开。
王金南是大山深处走出来的院士,老家就在以“江南布达拉宫”而闻名遐迩的上黄村。
上黄为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武义、松阳、遂昌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依山而建的黄色土坯房如今成了村里最大的财富和最美的风景。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金南听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在牵头选址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观测站站点。当时正在金华参加院士行活动的王金南,马上找到王自发力荐:“我家后面有两个山头,一个是大毛尖,一个叫小巨峰,可能不错。”
王自发
本来就想在金华这边走一走的王自发,带了四五个人提前来了。“我们看了,都觉得大毛尖不错。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包括历史资料、气象资料、地质资料等,来认证这个站点的合适性。”
2017年4月立项、2019年10月专家论证……上黄观测站呼之欲出。
“我们第一次爬上来时,村里给每个人发了一把砍刀,一是开路,二是防备有蛇。刚来这里,山上没有电没有路没有水,我们连吃饭都成问题,就自己带一点米,或者带一点面,在山上捡点柴火,在平地上支个小锅,很多时候吃点泡面就开始工作。”王自发介绍,观测站的很多建筑技术含量高,工人从来没看到过,而且这里山高路远,技术工种请不来,所以很多得自己做。
当年肩挑手扛上山 金华日报资料
两年半时间,王自发和战友们把山头降下去7米,形成了一个1900平方米的平台,建起一个建筑面积近1200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化的一个大气观测站。
现场施工 金华日报资料
“要打造一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观察站,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吃苦精神,没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念和决心,在这种地方是干不下去待不下去的。”王自发自豪地说,上黄观测站历经两年半的艰苦筹建,终于屹立在大毛尖顶峰。上黄观测站启用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学习、参观的人应接不暇,每个看了上黄观测站的人都啧啧称奇……
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群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二十大报告
环境之美:全国两第一,建好观测站天更蓝
一场冬雨过后,登上观测站顶楼远眺,山林苍翠、峰峦起伏、云雾氤氲、鸟鸣清脆,仿佛一幅隽永的山水画卷。
上黄观测站,位于上黄村最高峰大毛尖,海拔1128米。从上黄村到大毛尖,还要往上走6.6公里的山路,共有318道弯,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之为水波面、蛇形路、蚯蚓沟。
上黄观测站站长刘兰忠颇具传奇色彩,军龄2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一直从事蓝天保卫工作。王金南曾赋诗点赞“双手翻云武夷上黄建两站”。
刘兰忠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上黄观测站前,刘兰忠就已经创了一个全国第一。中国生态环境第一个大气背景监测站——武夷山监测站,就是在他手上创建的,在武夷山监测站工作长达16年。
“20年前,国家要找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一个代表区域背景监测大气成分的一个站,找来找去,最后找到了武夷山。”刘兰忠说,武夷山风景区遐迩闻名,但武夷山监测站坐落在海拔1139米的山顶上,地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边缘,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地区,当年那个地方什么都没有。
武夷山监测站颇具示范意义,武夷山监测站之后,全国陆续又建了15个大气背景监测站。
2019年夏天,王自发和刘兰忠一起去南海验收大气背景监测站。当年,刘兰忠已经快退休了,王自发抛出了橄榄枝:“我牵头再准备建一个站,你一起来吧,再拿一个全国第一。”
刘兰忠没有犹豫,背起行囊孤身来到人生地疏的武义。
“2019年10月,我应邀来武义主持建设上黄观测站。我在日记中写道:‘金秋岁月披战袍,再踏征途擒魔妖。为国建站多壮志,建好气站天更蓝!’国家要治理空气污染物,我们就把这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污染物,比喻成妖魔鬼怪,建站就是驱魔。‘建好气站天更蓝’,我和战友们就是为了这个雄心壮志来到上黄的。”刘兰忠原以为,他来这里最多做一下技术指导,很快就可以回武夷山,没想到来了以后,发现根本没这么简单,这一留就是三年多。
上黄观测站和武夷山监测站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无人区,同样在山高且艰苦的地方建站。
上黄观测站8名科技工作者,从最大的60后,到最小的90后,大家齐心协力,克服晕车、高温、严寒等困难,每天上下山往返。
考察大毛尖 金华日报资料
记者采访当天,下山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蒙蒙细雨中又起了大雾。路面有些结冰打滑,刘兰忠在前面开车带路,弯多、能见度低,专业司机都开得胆颤心惊。搭记者车的两位90后小姑娘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中国科学院,来到上黄观测站工作不到半年。她们感慨:“这种路,只有刘站长敢开。换其他人,刘站长都不放心。”
除了司机,刘兰忠还兼厨师。为了不对观测数据造成影响,中午在观测站做饭不能有煎、炸、炒,刘兰忠就变着花样给他的爱徒们炖一大锅仔排萝卜、山药等各种炖菜,8个人围成一圈,吃得比山珍海味还香。
当年就地取材烧水泡方便面 金华日报资料
刘兰忠喜欢拍照、爱写诗,每天,他都会选不同角度,呈现上黄观测站四季变换之美,制作上黄观测站专属的早安祝福,发给全国各地的朋友。
春天满山杜鹃,夏天绿树葱茏,秋天红叶染霜,冬天白雪皑皑,上黄观测站环境之美有目共睹,而它的精准观测又助力中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二十大报告
双碳之美:这个地方空气非常干净,具有代表性
很多人觉得好奇,什么叫大气边界层?为什么要建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观测站?
王自发做起了科普。
人类的活动,主要是在大气边界层内进行的。大气分很多层,有云有雨这一层叫对流层,对流层下层,叫大气边界层,一般有一公里高。为什么是这个高度呢?太阳照到地面的时候不就热了吗?这个热产生很多湍流,湍流影响接近0的高度是边界层的高度,中午时大约一公里高。大多数人类和生物活动都发生在大气边界层中,大气边界层对人居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央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我们想找一个站点记录这样一个进程的过程,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有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王自发介绍,观测站要求海拔1000米~1500米,周边50公里范围内没有污染源,气流比较活跃。上黄观测站一览众山小,远离工业,长三角的气团、北方的气团、南方的气团在不同的季节都会影响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站点。“向北可以辐射到长三角地区,向南可以辐射到珠三角地区,包含浙江、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这些都是中国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同时排放也是最多的。这个站对此区域状态变化的精准探测,更具代表性。”
武义县委县政府独居战略眼光,坚定支持上黄站的落地与建设。前期做了很多的基础工作,投入很大。采访时,碰到湖州市科协主席、湖州师范学院副校长、中科院近物所博导李庆峰带了20多人前来学习。
“很快我就要到四川挂职了,走之前听说这边已经启用,就特地带着学校的老师、学生来看看。”2017年7月—2019年6月,李庆峰曾在武义挂职任副县长,武义和中国科学院上黄观测站的战略合作协议,就是由李庆峰、王自发分别代表武义、中科院大气所在北京签署的。
战略合作 金华日报资料
“日子很好记,7、8、9,2017年8月9日,原本定在2017年8月8日,由于当天飞机晚点,9日凌晨2点多才到北京,签约时间就推迟了一天。”李庆峰和王自发一见面,就笑着聊上黄观测站的“历史一刻”。
看到刘兰忠,李庆峰也格外亲切:“还在这里啊。”
“是啊,来了就没回去过。”
“太不容易了!”李庆峰连连点赞。
王自发情不自禁夸起了战友:“上黄观测站倾注了刘兰忠的全部经验和心血,把武夷山建站过程中遇到的坎全部给避免了,包括线路走向、设备接口、抗风等,方方面面的设计都考虑到了,其建筑水准在国内领先。”
李庆峰一行边走边看,不时频频点头。看到上黄观测站在短短两年多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美,李庆峰感慨万千:“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需要高能力、高质量科技支撑。这个观测站建成后,已经看到了很多新变化,包括跟企业的合作、国产化等,这些都说明它能够带动产业新技术的核心。最初只是跟中科院合作,看似纯研究的一件事,到后来就会变成这个县域的特色产业,甚至对全国产生更大的影响。我有充分理由相信,这种交流合作产生的结果绝对比很多人想象的深远。”
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监测仪、VOCUS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CO2/CH4/H2O / CO分析仪……上黄观测站汇集全国先进设备,有的全国仅此一台,分辨率和灵敏度非常高。采访当天下午,记者在仪器中看到,上黄观测站测量出的大气CO2浓度429.114ppm,大气CH4浓度2.050ppm,大气CO浓度0.289ppm……
“这些数值都非常低。PM2.5标准是日平均值在35微克每立方米以下为优秀,现在上黄观测站的大气PM2.5浓度还没超过3微克每立方米,说明这个地方的空气非常干净,直接污染排放影响较小。”刘兰忠说,上黄观测站不住人,住人会有排放,影响设备运行,所以每天只安排值班人员,保持这个地方的原生态。上黄观测站总建筑面积4555平方米,第一期建设主要解决地面上的问题,第二期建设包括碳卫星接收站、碳通量监测塔、气象雷达等,可以监测到污染物有多少,污染物是什么样的成分,污染物从哪里生成的,污染物又到哪里去了,最终形成从地球地表到卫星全方位“天地一体化”的监测。
小天地,大乾坤。上黄观测站每天的各种观测数据,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实验平台和基础研究数据。作为综合站点,上黄观测站也吸引了曾庆存的关注。启用当天,87岁高龄的曾庆存和王金南一起出席揭牌仪式。 翻越318道弯来到上黄观测站,曾庆存不顾年事已高,一步一个脚印,上上下下,看得格外仔细。文章开头的极高评价,就是曾庆存实地踏看上黄观测站后有感而发。曾庆存还欣然题词“天清气洁,水秀山灵”。 而上黄这么偏僻的小地方“天清气洁,水秀山灵”,正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